學術論文
[摘要]淮南市煤礦長達一百多年的開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區引發的生態環境破環,造成生態環境危害影響人居;經過環境的綜合治理與修復達到生態壞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生態環境城市。
[關鍵詞]沉陷區、危害、環境治理、生態
一、采煤沉陷區現狀及危害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擁有245萬人口,其中127萬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國內生產總值781.8億元人民幣(2012年)。煤礦仍然是淮南的第一產業,目前淮南已探明煤炭儲量153億噸,約占安徽省的71%,華東地區的32%,遠景儲量444億噸,2012年全市原煤產量達到9142萬噸,成為中國十三大煤炭生產基地和六大燃煤發電基地之一。
淮南1903年建礦,自60年代開始,由于常年累月的煤炭開采,隨著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堿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等問題也接踵而至造成地下資源銳減,導致地質受損。大面積的地面塌陷,生態環境退化,各種基礎設施,居民區和耕地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嚴重威脅到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采煤塌陷區涉及六區一縣的25個鄉鎮,塌陷面積28.6萬畝,占總面積的7.49%,其中減產絕產耕地23萬畝。現仍以每年約1.8到2.5萬畝的速度塌陷,最大下沉已逾29米,預計最終塌陷面積102.4萬畝,占總面積的27%。其中耕地約占80%,塌陷區受損居民31.1萬人,近10萬勞動力無地可耕。預計到2020年,塌陷區受損居民達60萬人,失地勞動力達20多萬人。由于缺乏就業及社會保障資金和優惠政策,導致失地農民就業壓力大。
采煤塌陷區生態環境退化是全國煤炭資源城市的共性問題,淮南作為典型的煤炭城市,煤炭資源開發導致生態破壞,造成一些礦區土地塌陷,帶來村莊搬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采煤塌陷危害主要表現:
(1)造成塌陷區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煤礦開采造成地面下沉。區域塌陷后原本平整的土地變的坑坑洼洼、溝壑縱橫,河流水系、道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遭到嚴重破壞,排水不暢,易旱易澇,農作物和植物生長受到影響。由于塌陷區植被破壞嚴重,風過之處,到處是煤灰與粉塵,嚴重影響當地居民身心健康。
(2)采煤塌陷地嚴重破壞淮南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和諧發展。采煤塌陷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環境的日益惡化,將迫使淮南市的10多萬農民離開賴以為生的土地,隨著煤礦采掘額的不斷進行,每年還會有大面積的土地資源被破壞,耕地大面積塌陷,煤矸石也會擠占部分土地,塌陷區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將加劇了本來就十分尖銳的人地矛盾。失去農業發展的支撐,淮南的經濟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由此激發的當地農民和采礦企業之間的矛盾現已十分嚴重,如果任其發展,將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
(3)采煤塌陷地對城市的空間結構產生不利的影響,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約開發與利用。對于歷史形成的和現狀繼續開采的塌陷區,如不進行有效治理,對煤炭采掘業為主的城市空間造成很大破壞。資源型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具有“點多、線長、面廣”過于分散的特點,土地利用粗放,長時期的城市地下資源開發,使城市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和土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面臨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嚴峻形勢,土地利用則是其面臨的最敏感和最直接的問題之一,隨著城市各項事業發展,各類土地需求將對城市土地供應帶來很大壓力,塌陷土地治理與利用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有直接影響的。
當前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截至2010年6月,塌陷區內的北部區域被當做垃圾堆放場已經使用了26年,堆填的垃圾總量將近275萬噸。垃圾堆放場已經變成該地區地下(地表)水、土壤和空氣最大的污染源,急需采取行動進行治理。
(2)因為不穩定的地面塌陷,土地破碎裸露,部分場地長期堆放煤矸石等工業廢棄物,土壤受到污染,植被被破壞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的生態壞境已經被嚴重破壞,急切需要進行修復。大通區、謝家集區、潘集區部分城市周圍社會經濟環境也因為緊靠臟亂差的沉陷區,發展一直受到制約。
(3)自然水系遭到破壞和污染,影響到雨水有效排放和農業灌溉用水,對本地區及下游城區防洪排澇安全造成較大危害,自然水系急需進行修復。
(4)所在塌陷區內的道路及相關的公共設施(供排水管線等),因為過去的煤炭開采而塌陷,已被嚴重破壞,需要進行修復和重建。
(5)農業生產設施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耕地面積的減少和土壤性質的變化影響到當地農耕區的耕種及營生,需要引進新產業和增加就業機會來幫助這些地區恢復生產和生活水平。
二、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
煤礦企業采煤所引起的采煤塌陷區已經成為當前煤炭城市面臨的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它不僅使得城市內的土地問題更加緊張,而且使城市的眾多生態子系統遭到破壞。希望通過對塌陷區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改善區域的空氣、土壤、水質等指標,降低區域居民因環境污染看病就醫的費用;恢復和提高塌陷區土地生產功能,增加區域居民的耕作或者工作收入;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區域小氣候;提高土地利用率與優化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煤炭城市采煤沉陷區的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建立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具有以下特征:高質量的環境狀況;高效益的轉換系統;高效率的流轉體系;多功能、立體化的綠化系統;高質量的人文環境。在生態城市里,人們在各種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耗費的勞動,不僅能通過城市系統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并提升社會系統的層次。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但卻是煤炭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采煤沉陷區生態壞境治理的對策
我國資源型城市約占城市總數的四分之一,主要類型包括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冶金城市和森林城市等。資源型城市特別是礦業城市在近60年來,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這就決定礦業城市將經歷由盛轉衰的過程,而對于以礦業作為城市支柱產業,其他產業發展較慢的城市,面臨轉型和就業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成為困擾著大多數的礦業城市。
按照國內外對煤炭企業和煤炭城市的研究,可以把它們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預備期,資源開發前的準備階段;成長期,全面投產達到生產設計規模階段;成熟期,生產達到設計規模后繼續發展階段;轉型期或衰退期,以礦業為主體的產業地位下降階段。
淮南作為一個擁有百年煤礦史老資源型城市,當前突出問題是“三個并存”:城市化加速推進與采煤塌陷區不斷擴大并存、資源開采處于旺盛期與1/2礦區資源枯竭并存、人口 密度全省最高與人均環境承載力偏低并存。淮南市現在的采煤挖掘業正處于第三階段,有經濟實力,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這個階段,企業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為即將到來的第四階段作好準備。國內外無數的事例證明,第三階段的準備對城市和企業的未來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到第四階段,究竟是轉型還是衰退,取決于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先見之明。
七十年代以注重災害和地表復墾為主進行采煤沉陷區治理,八、九十年代開始重視與環境、生態影響相關的多種因素分析和治理對策,近些年來,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治理理念。
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是國家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解決采煤沉陷區群眾生活問題的民心工程。國家先后出臺多部關于治理采煤塌陷區的文件,要求各地要切實做好這項工作。
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局聯合下發的文件中,淮南市已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一批試點城市。
安徽淮南作為全國6個重點“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城市之一,加快歷史遺留的采煤沉陷區治理,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加大塌陷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增強和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落實搬遷的居民生活狀況,完善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創造宜居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煤礦城市要加快開展采煤沉陷區的治理工作。2012年9月安徽省專門出臺《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規劃(2012—2020年)》。規劃明確:采取土地復墾、交通水系治理、塌陷區地下充填治理等措施,使塌陷區近期治理率達到50%,遠期治理率達到70%,其中穩沉區域的治理率達到90%;塌陷村莊舊址土地復墾率達到60%,實現塌陷區村莊搬遷安置用地占補平衡,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得到積極改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綠色礦山建設等工程,使塌陷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規劃將淮南九龍崗-大通塌陷區作為重點治理區,指出采取挖深、墊淺、回填、修坡等措施,將積水塌陷坑恢復治理為綠地景區,努力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
淮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大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堅持“集中式搬遷、發展式安置、開發式治理”的綜合治理思路,逐步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模式,努力實現“生活城市化,生產多元化,生態資源化”的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目標。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兩型城市”中提出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推進生態可持續發展。一是綜合治理采煤沉陷區。制定淮南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加快采煤沉陷區試點工程建設。生產和新建礦山做到邊開采邊治理恢復,嚴格按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實施。加強礦區開發和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創建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實施生態林工程,推進植被和生態修復,推進城鄉環保一體化,著力構建綠色長廊體系。三是實施城鄉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加速城市集中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煙塵控制區的建設力度,認真做好農村河道清淤等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倡導文明鄉風和良好的生產生活方式。
因此,塌陷區的生態環境修復顯然非常重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綜合效益為中心,按照把塌陷區建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總體思路,對塌陷區進行生態環境修復,必將為淮南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淮南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四、生態修復與有限開發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
淮南市位于淮河南岸,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區域,日照和溫度適宜,降水量充足,綠化植物生長迅速,生命周期長,因此,沉陷區的環境治理相對于北方煤炭城市來說,要容易很多。區域內擁有許多積極因素,包括成片的水面、植被群落、果樹林和農田,以及萬人坑、水牢等歷史遺存和井架、水塔等工業遺存,結合良好的氣候條件,區域具有較好的生態修復基礎。
創新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理念,把塌陷區的環境生態修復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發展生產與居民就業、創業相結合,通過對塌陷區綜合治理,不但能杜絕公共治安、防洪、地貌沉降等安全隱患,而且能為塌陷區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生產條件及較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收入,使塌陷區居民能夠安居樂業;對塌陷土地、水體的保護和再利用,可充分挖掘塌陷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在確保環境生態效益的同時,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按照“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原則,對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使退化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做到采煤塌陷地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和諧發展,實現一舉多得的目標。
五、結束語
按環境規劃要求,通過采煤枯竭區環境綜合整治,可改善枯竭區生態環境,解決枯竭區臟、亂、差,污水橫流,水質惡化的問題,把枯竭區打造成淮南市生態優美環境的亮點,為淮南市建設成山水園林城市、環境友好型城市作出貢獻。根據《淮南市生態市發展規劃》和《淮南市環境總體規劃大綱》目標要求,結合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以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為中心,以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實現淮南市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把淮南市建設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1】 郭靖:《采煤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康志宏:《淺談煤礦開采沉陷區的綜合治理措施》,《中國管理化信息》2011年第11期。
【3】 朱宗澤:《潞安礦區生態模式研究》,《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第2期。
- 上一個:確立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現實必要性
- 下一個:完善公司解散訴訟制度之構想